前言
「美白」或「亮白」等用語在亞洲市場中長期受到歡迎,但由於社會文化背景及日益嚴格的監管政策,使得該領域變得更加敏感。本文將整理韓國、中國、日本及印度等亞洲主要國家針對「美白」表述的監管演變、現況與未來應對方向。
※本文僅供參考。實際產品標示與廣告內容請務必參閱各國主管機關所發布的最新法規與指引。
各國監管現況與特點
韓國:加強監管與「Whitening」用語的去除
在韓國,「美白(미백)」一詞自2000年代起廣泛使用於廣告與產品標示中,但近年來監管趨嚴。
- 2021年,韓國食品藥品安全處(MFDS)公布政策,對「美白」的定義及使用範圍進行嚴格管理。以往如「Whitening」或「提升透明感」等描述可自由使用,但未來僅限含有經MFDS核准有效成分之產品,才能以「美白機能性化妝品」標示其功效。
- 美白機能性化妝品須使用MFDS認可的成分(如:熊果素、菸鹼醯胺等),並需依產品進行功能性審查或申報。
參考資料: MFDS官方網站:機能性化妝品資料一覽
中國:監管明確化與用語限制
中國自2021年施行《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CSAR)》,加強對含有醫療效果暗示之宣傳與標示的管控。
- 「美白」一詞本身未被明令禁止,但禁止使用任何暗示醫療效果的表述。
- 國家藥監局(NMPA)對廣告用語的規範更加嚴格。
- 應避免醫療功效的暗示,僅可使用如「膚色調理」、「淡化暗沉」等化妝品範疇內的表述,並需具備科學依據。
參考資料: NMPA官方網站
日本:「醫藥部外品」標示與《藥機法》的限制
在日本,「美白」僅可作為醫藥部外品的功效標示使用,一般化妝品則禁止使用。
- 即使作為醫藥部外品標示「美白」功效,也必須使用厚生勞動省所規定的標準用語,例如「抑制黑色素生成,防止斑點與雀斑」。
- 需含有經認可的有效美白成分(如維他命C衍生物、傳明酸等)並達到一定濃度。
參考資料:厚生勞動省:化妝品與醫藥部外品專區
印度:「Fairness」用語引發的種族歧視爭議
印度過去使用「Fairness」一詞被批評為將膚色與社會價值綁定,引發激烈社會討論。
- 2020年,聯合利華將其代表產品「Fair & Lovely」更名為「Glow & Lovely」。
- 廣告標準理事會(ASCI)訂立指引,禁止與膚色優劣相關的描述:
- 禁止暗示膚色與社會成功、婚姻、職業或吸引力有關。
- 限制使用「前後對比」來強調膚色變化。
- 禁止誇大或歧視性暗示,例如「變白就能改變人生」等內容。
參考資料: ASCI官方網站
實務重點與應對方針
雖然各國法規不盡相同,但以下共通原則應加以留意:
- 避免帶有醫療或治療印象的描述。
- 標示之功效須基於各國核准成分及科學證據。
- 避免將膚色與優劣或價值連結,應使用具文化與倫理敏感度的語言。
對於跨國經營的品牌,行銷用語應當地化,並結合當地法規與價值觀進行廣告設計。
結語
「美白」不僅是美容詞彙,更涉及社會與文化意涵。遵守相關規範並進行真誠、尊重的溝通,是建立品牌長期信任的關鍵。
探索 MirrARly:終極虛擬化妝體驗
MirrARly 是由 Cosmetics Insights 團隊開發的虛擬化妝應用,專為美妝零售商設計。
輕鬆將虛擬化妝功能整合至您的美妝電商網站——點擊下方按鈕立即體驗。
小提示:建議在柔和且均勻的正面光源下使用,以達到最佳效果。
商家喜愛 MirrARly 的原因
- 可從 Shopify 一鍵安裝
- 無需安裝費 — 月費制
- 可自訂色彩與妝感